朱立倫再當黨主席?深藍憂心!

發佈: People Ι 2025-08-22 Ι 瀏覽: 1004

圖攝自網路
文/黄世澤

2025年中國國民黨主席選舉將於10月18日舉行,將會選出下任黨主席,目前表態參選的有張亞中、卓伯源、孫建萍,被看好的台中市長盧秀燕可能不選。朱立倫團隊雖然多次表示824之後就會進入準交接狀態,但朱始終未說不參選新一屆黨主席!

選舉方式將採用黨員無記名、單投票制度,國民黨現在有投票權的黨員大約十萬人,有些黨代表黨費未繳而喪失投票資格,顯現國民黨在朱立倫領導下,內聚力持續走下坡。為此,準候選人中常委孫建萍20日在中常會提案「延後截止繳黨費基準日至8月31日」,主席裁示交付秘書處硏議。

種種跡象顯示台中市長盧秀燕傾向不參選,屬趙少康戰鬥藍系統的鄭麗文表態;若盧秀燕不參與黨主席選舉,她將義無反顧參選黨主席,鄭麗文戰鬥力十足、口條清晰,是中生代的代表人物之一。之前,面對新政治時代,鄭籌組「黨外」的次級政團,擺明挑戰朱立倫的意味濃厚!觀察最近少康戰情室及中廣集團的政論節目,鄭麗文的曝光度很高,中天媒體集團則力捧張亞中。

在黨內最具影響力的台中市長盧秀燕可能棄選情況下,現任黨主席朱立倫近日頻至各地宣傳國會改革,操兵意味濃厚,朱真的甘願要交棒了嗎?

盧秀燕在楊瓊櫻反罷免的晚會上拉著朱立倫的手臂,強調朱這幾年擔任國民黨主席,2022年拿下了大多數縣市,2024年贏得了立法院多數的主席席位,更是在726完成了“全壘打”,表現好不好有目共睹,她要給朱拍拍手、“給你一個讚”。盧秀燕這一席話被解讀為朱立倫做嫁。

另外新北市長侯友宜 的動態也值得觀察,以國民黨前秘書長李乾龍為首的一股勢力,還持續在勸進盧秀燕,希望與候友宜合作國民黨2028才有可能重返執政!據悉,盧秀燕目前不參選的意願沒有動搖。

國民黨從9月1日起啟動黨魁領表作業,4日、5日辦理候選人登記,目前表態人選已有孫文學校總校長張亞中、前立委鄭麗文、前彰化縣長卓伯源、國民黨中常委孫健萍、曾任國民黨副秘書長、組發會主委的張雅屏表態參選,並指國民黨應該全面進化。

張雅屏主張黨主席應該由60歲以下世代擔任,並以40歲以下幹部群重新打造成為一個新的政黨,走出新路。洪秀柱認同「黨主席60歲以下的人接棒」我報名。

由於有投票資格的黨員人數約十萬人,以黄復興系統為最多數,獲得黄復興系統青睞當選機會就高,目前掌控黨機器的朱立倫主席有主場優勢!誰能挑戰尋求連任的朱立倫成為黨內關注焦點。

盧秀燕放棄主席選舉給朱立倫重披戰袍機會,深藍憂心朱立倫過度權謀,還想著2028年的總統大位卻無法團結國民黨,如此2028重返執政很難!

張亞中是主席選戰的黑馬,實力不可忽視,本屆主席選擧黨機器全部支持朱立倫,選舉結果朱立倫以選舉8萬5164票,張亞中則孤軍奮戰奪下6萬302票,已達威脅朱立倫的地位。四年來,朱立倫喜好度逐漸下滑,反朱勢力成長,孫文學校總校長張亞中支持度竄升,有可能異軍突起!

2016年總統大選,國民黨演出的「柱下朱上」,始終宣稱無願意參加總統大選的朱立倫,上演了「抽樑換柱」的荒謬大戲,將已獲得國民黨提名的總統候選人洪秀柱換掉,自己堂而皇之的上場,接替洪秀柱參選,這種政治把戲讓人瞠目結舌!最後朱立倫以最低票落選!

上次總統選舉,郭台銘棄選,韓國瑜不選,國民黨無力整合柯文哲致侯友宜敗選,一開始從提名侯友宜參選總統就錯了,然後又死不認錯,證明朱立倫一手主導的密室協商一路錯到底 ! 

朱立倫、侯友宜、韓國瑜等人都已坐六望七之齡,趙少康與張亞中也是七十幾歲之人,試問台灣的年輕人還有多少人喜歡國民黨呢?國民黨老大心態與大老文化不改,不朝年輕化與組織再造的方向走,只能繼續當在野黨!

國民黨上次總統選舉慘敗,朱立倫本應立即請辭以示負責,卻繼續戀棧主席ㄧ職,被黨內與社會輿論批判,他如果仍肖想繼續選黨主席,恐怕國民黨難回往日榮光!
 
朱立倫批評民進黨走在獨裁之路,其實朱與賴行事風格都是同一個模樣,屬一言堂之一人決策。誰挺我、誰聽話就平步青雲, 非我族類就晾在一旁。二蔣時代已過三十幾年,國民黨內威權體制的遺毒仍然存在,誰掌握了黨機器,誰就是領導人,誰就是下屆總統,馬英九如此,朱立倫亦是如此。

上次中二補選、罷免林昶左兩場選舉的結果落敗,國民黨內士氣低迷,整晚黨主席朱立倫閃躲不出來面對,只等到文傳會主委現身,所講的是「這些過去的框架和任務」,包含罷免案、公投案、補選案,朱立倫團隊全部承擔也承接了。 一句「過去的框架」,把接連兩次六場敗仗(1218四項公投、0109補選罷免)的責任甩鍋給前任的自己,現在的自己是現任黨主席,毫無承擔的責任與肩膀,引起藍營廣大基層的憤怒與不滿!

放眼下屆黨主席的人選指標應有三項:有能力帶領國民黨打贏2028的總統大選、有民意基礎的年輕現任縣市長、年輕世代。盧秀燕已表示無意参選黨主席,放眼望去,藍營只剩下台北市長蔣萬安是首選了!可惜蔣萬安必須等二屆台北市長之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