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油吹破牛皮,誰來負責?

發佈: People Ι 2025-11-19 Ι 瀏覽: 1318

文/黄世澤

中油宜蘭土埸一號深層地熱井已經鑽入4000公尺以下,但熱能不如預期,難進入開發階段,證實是一個失敗的開發案!

過去中油開挖這一口深層地熱井時是這樣宣傳:台灣首座「深層地熱探測井」開挖!深度達 4,000 公尺,足以塞進東北亞第一高峰玉山。這口探測井選在宜蘭縣的員山鄉,一是發現此處有兩個熱儲集層,加起來的發電潛力可達 24 至36MW(千瓩),足夠好幾萬戶家庭用電;二是考量周邊環境,建廠的社會成本較低。整個探鑽研究約 1.5 年,若能成功其模式將能複製到全台千餘座的潛在地熱井,成為未來台灣綠電的新生力軍。

政府推動二次能源轉型,已由太陽能、風力轉換地熱發電,政府認為地熱是最穩定的能源,地熱是能源,開發動作本身沒問題,但中油這次在宜蘭土場地熱案上的操作,真是讓內行人看得滿頭問號。

中油有人吹噓地熱有「兩座核電廠的發電量」,誇大式的行銷口號如果只是要提振內部士氣就算了,但對外宣稱就是不嚴謹、不負責任。地熱開發講究的是實測數據,不是市場喊價,還沒打第一口井就敢把餅畫成這麼大,今年底要往二十MW目標邁進,經得起檢驗嗎?

中油內部是誰在第一口井連試運轉都還沒成功,就急著說要開發十口井。講得好像地底下的蒸汽都已經乖乖排隊等著,聽說喊口號是地質系畢業的長官。其實,全世界的地熱業者都知道,地熱井成功率不穩定,每一口都是風險。結果連第一步都沒站穩,就開始畫十口井的藍圖,這不是「超前部署」,這叫「歕雞胿」。

中油內部又是誰講要引進外資?國際投資人可不是只聽漂亮話就掏錢,沒有測試數據、沒有穩定的產能評估、沒有完整的風險模型,投資人會質疑:
你連第一口井都沒跑起來,要投什麼?投信心嗎?

地熱不是不能做,但做事要按步就班,不能把願景當成果、把草案當成績、把空話當專業。有地熱不代表就能發電,就如同太陽能量如此巨大,但人類能利用的能量微不足道。

如果中油真心想發展地熱,就先把第一口井做成功、把數據拿出來,再來談規模化與投資,不然只是把能源轉型搞成公關秀而已。

中油向媒體宣傳深層地熱井灌水後就有蒸汽上升,實際上卻因溫度不足,熱水比汽多;再者地熱發電都採用ORC製程,結果熱媒(LPG)蒸發量達不到設定量,後續推動氣渦輪機组至發電機輸出可能未達預期。

中油人不能一味追求升官而配合執政黨宣傳與事實不符的東西,其實中油探採事業部的地質歷史資料顯示地熱開發不樂觀,但是執政黨為美化政績拿中油當白老鼠。但是有人明知不可行,卻為升官而全力配合,開發案失敗不該負責嗎?